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歌舞伎舞蹈与音乐公演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加深中日文化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情感,10月26日下午,由常磐津东蔵日本传统文化介绍事业团带来的“歌舞伎舞蹈及其音乐”公演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礼堂举行。日本歌舞伎文化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为现场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本次活动由我校王世彦老师和事业团翻译杨红主持,校团委书记吴启春、外语学院主任欧文东出席本次活动。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先由四位身着黑色和服的表演者跪坐于台上,用太鼓、大鼓、小鼓、笛演奏极富日式风格乐曲,用以使现场安静,提醒观众演出即将开始。
接着,欧文东老师现场致辞,回顾事业团的前两次来国关访问的历程,这是事业团时隔11年再次来到国关演出。希望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良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更好地加深理解。
随后,事业团团长常磐津东蔵致辞,他用中文与在场观众问好并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他讲到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来到中国就有如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融入日本歌舞伎中的。
演出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四拍子》表演,是歌舞伎吹打击乐的典型曲式和基本演奏形式。太鼓、大鼓、小鼓、笛相互配合,鼓声阵阵和着艺术家的“咿呦”的喊声,以及能管悠长深邃的音色,一股浓郁的日式小调沁入心脾。
接下来是《三社祭》的表演。三社祭是东京最大的传统祭祀庆典活动浅草神社的祭祀,在三味线和鼓乐的伴奏下,随着男女表演者的吟唱,一幅江户时代的节日庆典浮世绘展现在眼前。包含着半音的五调式凸显了日本音乐的阴柔风格,观众们仿佛身临了100到350年前的江户时代,仿佛看到了星夜下,江户川岸的阑珊灯火,闻听盛典的笑语欢歌。
下面是互动环节,主持人介绍了日本乐器三味线的特点,邀请现场观众根据演奏片段的特点,猜测表现的意境分别是什么。现场观众中的三位同学精准的回答了问题,并阐述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赢得了台上艺术家和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紧接着是《三面子守》的表演,体现的是江户时代的民情。主人因为生意繁忙而不能照顾孩子,聘请他人帮忙照看,而“保姆”为了哄孩子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体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与无奈。藤川澄十郎饰演的15岁的“保姆小姑娘”活泼开朗,通过三种不同的面具,饰演三种不同的角色,滑稽搞笑的同时透着些许哀感。立体的展现了日本歌舞艺术的韵美。
之后藤川澄十郎表演了著名的日本民歌《樱花》以及中国名曲《茉莉花》的扇子舞,音乐悠扬,舞姿翩翩,身体摆动轻柔而富有节奏,曼妙典雅。
最后,由日本艺术家与我校国风民乐团联袂带来民乐《喜洋洋》合奏。中国民乐演绎的《喜洋洋》欢快简明,与日式能管、三味线、鼓乐的旋律交织,正如中日友谊般交融在一起,源远流长。
整场演出在欢乐的乐曲中结束,校团委书记吴启春致辞,表达了对日本艺术家的到来的感谢,愿中日交流多频互动,中日关系、中日友谊源远流长。在这个重要年份在国际关系学院举办这次活动,具有独特的含义。日本文化源自中国,也有着自身的独特发展历程。愿在中日两国文化和历史的交汇处,碰撞出合作与友谊的火花,一起谱写中日世代友好的新篇章。
文字:常凯特
摄影:杨嘉晖 孙琦洋
排版:王业琦